在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、乡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、村集体带富能力不足的情况下,谁来种地、如何种好地、怎样增收成为乡村振兴急需解决的问题。聚焦农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,农业大县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将“一块田”改革与科技强农、机械强农有机结合,带动小农户融入大市场,描绘现代农业新图景。
从“巴掌田”到高标准农田
蒙城县拥有耕地面积216.4万亩,土地“细碎化”突出、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一度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。
【资料图】
“开展农村土地二轮承包时,按土地‘肥瘦’不同划分等级将土地承包到户,户均承包土地6块以上,最小地块面积不足0.1亩,被群众称为‘巴掌田’‘皮带田’,农户之间由此产生的承包地纠纷时有发生。”蒙城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冯怀宇说,农村耕地“细碎化”问题影响了农业机械化和适度规模化经营。
为突破土地“细碎化”的束缚,蒙城县在依法依规、群众自愿的基础上,创新开展户均“一块田”改革:将农户地块与农村土地确权颁证相结合,各户互换并地后形成“户均一块田”,以确权颁证的方式予以再确认。
结合各村实际,蒙城县在“户均一块田”基础上,因地制宜探索“一村两作区”等灵活多样的经营模式,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。
“我们结合高标准农田改造,将全村耕地统一划分为‘自种区’和‘流转区’,为愿意种地的283户农户,规划2559亩统一连片的‘自种区’,其余3790亩作为‘流转区’,由村集体引进13个种植大户实施规模化种植。”蒙城县双涧镇阜西村党支部副书记乔丽君说,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,优化资源配置,实现降本增效。
“改革拓宽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增收渠道,分散的小农户得以组织起来,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明显减少。”冯怀宇说,“一块田”改革坚持“三不变”原则:农民承包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变;坚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不变;原村民组承包范围不变,确保改革稳妥有序推进,推动了农田增量、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。
从“靠天收”到“机械强农”
新春佳节,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双涧镇,忙碌了一年的村民们欢聚一堂,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,欢声笑语不时从农家小院飘出。
“良田连片,好种好收!俺们流转了500多亩地,全程机械化作业,种子、化肥和技术都由专业的农事服务组织统一提供,去年一亩地收了近1400斤小麦。”对于家庭农场主张自兰来说,这个春节最让她高兴的是,在外务工多年的儿子、儿媳看到现代农业的前景,也下定决心和她一起把家庭农场的担子挑起来。
冯怀宇说,户均“一块田”改革后,减少了垄沟、水渠等,农户承包耕地由原来的每户6块到10块变成1块,全县增加耕地面积32.4万亩。
以“一块田”改革为契机,蒙城县加快高标准农田改造,大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,推动“机械强农”,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95.03%,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126.33万亩。
发展现代农业,解决好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是关键。蒙城县以改革促发展,探索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,助力农户增收。
在蒙城县许疃镇土桥村、坛城镇楼山村等行政村,当地依据自身条件,采取“小田变大田”模式,整村推进土地流转。村集体创办现代农业股份制合作社,鼓励农民“带地”“带机”“带资”入社,通过“保底收益+按股分红”的方式,农户每亩地年收入在1000元以上。
从小农户到大市场
“蒙城县约有40万人常年在外打工,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不超过20万人,‘谁来种地’‘怎样种地’‘如何增收’亟待破题。”冯怀宇说。
聚焦农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,蒙城县通过政府引导、市场化运作,探索实行“服务统筹、种肥统供、植保统防、农机统配、订单统销、灾险统保”的“六位一体”农业社会化服务。
蒙城县鼓励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事托管主体、承包农户签订综合农事托管服务合同,开展粮食单一品种规模化种植、标准化生产、品牌化经营,助力小农户融入大市场。
“社会化服务贯穿了粮食产前、产中、产后全过程,从种到收省力省心,对病虫害的防治也更加科学高效,保障了粮食的品质。”在三义镇梁桥村流转了700亩土地的种粮大户胡凯告诉记者,村集体统筹社会化服务,提高了议价能力,不但降低了种地成本,还从源头保障了种子农资以及服务的质量。
在蒙城县治海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,一场新春茶话会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。大伙你一言我一语,商量着增添新的农机装备,对原有的农机进行智能化升级,进一步提高农事服务的效率。
“随着分工的细化,对社会化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我们和县里的职业技术学校对接,计划今年再招收一批懂技术、爱农业的年轻农机手。”蒙城县治海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治海说,通过公开竞标,他们为当地6万多亩土地提供农事托管服务。合作社还开展跨省作业,每年的农事服务收入超过千万元。
“目前,全县开展‘六位一体’社会化服务的面积达83.7万亩,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43%。”冯怀宇说,“我们推行‘六位一体’社会化服务小麦完全成本保险,保险覆盖率达91.66%,进一步端牢粮食饭碗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