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小时候家里煮凉茶,喝了身体会舒服,凉茶有药用价值。”说起凉茶,今年35岁的香港中医师张振海的言语中充满了对中医药的回忆。香港气候湿热,凉茶店随处可见。历史上从广东传入的香港凉茶多以中草药为主要成分,药食同源,祛热除湿,基于体质差异还有不同配方,一度是香港民间日常保健和防治疾病的主要选择。
《经济参考报》记者近日走访了解到,近年来,在中央与特区政府的支持下,香港中医药立足区位优势,利用现代科技,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,积极创新,蓬勃发展。
(资料图片)
传承:首个高校中医药学院
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是香港高校的首个中医药学院。张振海是香港8000多名注册中医师中的一员。他已从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毕业留校任教至今8年。张振海说,他遇到的良师,不仅使他成为技术过硬的骨科大夫,更启发他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的责任感。“一辈子的事业由此而决。”尽管在香港,中医医师的收入不如西医。在临床部做助理教授的张振海说,他使用正骨推拿和针灸等中医技术减轻病患的痛苦,能做到西医做不到的事情,“我不后悔”。
据悉,该学院创立于1998年,学院不少老师来自北京、广州和南京等地的中医药大学。该学院副院长李敏说,中医药纳入高校教育,是香港中医药传承规范化的开端。“香港中医药的发展,和中央与特区政府的政策支持分不开。”据李敏介绍,浸大中医药学院中医学和生物医学(西医)教学并重,已培养了900多名本科毕业生,不少成为了中医师、药剂师、针灸师和营养师。
中医学教学中,典籍要背诵,以继承最纯正的中医诊治思想;一至六年级都有临床实践,包括三个月的专科研修和一年的毕业实习。
中医必须要有疗效,需从“纸上”走到阵上“用兵”。李敏说,中医的生存和发展就是要依靠临床实践。在香港,法规仅容许中医师使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诊治手段,“中医师需要具备更扎实的辩证思维能力和临床诊治水平”。
目前还有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、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设有全日制中医药学士学位课程,在科研和人才方面提供支持。
创新: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
香港致力于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,包括中医药标准化。这是香港中医药发展和创新的方向。
香港《中医药条例》1999年出台,中医药管理委员会同年成立。在中药规管方面,香港有关中药商必须领牌与中成药必须注册的法例条文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正式实施,2011年年底开始,中成药必须附有法例条文订明的标签及说明书。中成药须经安全、功效和品质审核后方能注册,中药材配发、贮存和标示同时受到规管。另外,中成药含有濒危物种的成分受到管制。
如今,香港共有210多名持牌中成药制造商,310多名中药商获准可于网上销售中药材。最近,有17种中药材的黄曲霉毒素限量,从2022年12月31日起执行修订后的新标准。
在李敏看来,中医新药研制是一个从古老的中医药宝库中挖掘新知识、进行跨学科研究、利用现代科技、创造新解决方案的转化和应用过程。
从6种药材到小分子多功能有机化合物,其在研新药把中药的“旧酒”装进现代的“新瓶”。不过,李敏强调,为了保证药效,疾病机制研究应与针对疾病的新药研发并重,无论何时,不能废医存药,“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不能改”。
服务:首个中医医院
2022年上半年香港第五波新冠疫情肆虐,中医药在抗疫中依然发挥了巨大作用,并再度提升了大众对其的认同。数据显示,2022年2月到5月,仅浸大中医药学院即为确诊患者提供远程义诊服务逾4.1万人次,单日接诊最多达1172人次,总计处方配发中药17万多剂。浸大受特区政府委托运营的启德暂托中心还为130多名确诊老人提供了中医住院治疗服务。
对张振海来说,义诊和启德中心的服务经历已成为他难忘的记忆。展望未来,他期待和校友们能在香港的首家中医医院行医。
2022年6月2日,香港首家中医医院和相邻的特区政府中药检测中心破土动工。医院计划于2025年建成,特区政府表示这是香港中医药发展的一大里程碑,并委托浸大中医药学院以公私营合作模式运营。其中,学院在九龙的雷生春堂诊所每日最多4名医师同时接诊,日均就诊75人次。数据显示,从2012年投入服务到2022年11月30日,雷生春堂到访约55万人次。
特区政府2018年宣布将中医药纳入香港公共医疗系统,包括在18个地区所设的中医诊所资助特定的门诊服务。而浸大中医药学院直属诊所现已增至10间,不断参与和见证着香港中医药社区服务的延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