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婆罗门、刹帝利、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种姓,规定了各种姓的社会地位高低。在韩国,也存在着将人民分成四个阶级的身份等级结构,即两班、中人、良人、贱人。其中的两班,是最先发展确立起来的。
一、何为两班
(资料图片)
《易·说卦》中写道:“圣人南面而听天下。”说的是中国古代以南面为尊位,所以天子、诸侯面见臣子,或士大夫面见僚属的时候,都朝向南面。高丽的国家建制基本效仿唐制,因此国王也沿袭了“南面听政”的惯例,国王朝向南面,大臣立于左右两侧,东侧为文班、西侧为武班,因而有了文、武两班的说法。
可以说最初的两班群体,就是朝堂文武官职的外延。而随着时代的发展,两班也逐渐从官制概念发展成为代表着社会地位的身份概念,成为王权以下上层统治阶级的代称。
二、高丽时期的两班
高丽建国初期,官员阶级的构成以开国功臣和地方豪族势力为主。出于君主集权的需要,高丽光宗王昭在位期间进行了改革,对功臣和豪族展开了清洗,并采纳中国人双冀的建议,在光宗九年(958年)实施科举制度,使得大量新贵族通过科举进入官僚阶级。
成宗时期(960年—997年),高丽从唐朝引进了文武散阶制。文武散阶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官职结构发展而成的制度。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两类官职,一种是具有实际行政职能的“职事官”,一种则是代表官位高下的“散阶”,散阶不具备行政职能,但具有增添名望、赋予待遇、确认品阶的功能。
成宗十四年(995年)的文武散阶制为了突出文班的社会地位,抑制地方豪族的势力,仅对文班赋予了散阶,导致文武两班地位不均衡,引起了武班的强烈不满和反抗。高丽毅宗时期(1146年—1170年),矛盾达到顶峰。大定十年(1170年),武臣借机发动兵变,废除毅宗王晛,拥立明宗王晧即位。此后的一个世纪,高丽政权基本掌握在武臣手中。
武臣执政时期,掌权武臣通过科举选拔新兴文臣,导致大量乡吏挤进朝堂,并逐渐成长为高丽末期的新兴两班阶层。高丽被元朝打败后,一些地位较低的医官、译员之流,也因为与蒙古人往来密切,跻身两班的行列。
高丽末期社会越发混乱,乡吏、医官、译员的加入使得两班数量大增,一方面新两班和传统两班的矛盾激烈,另一方面两班群体的膨胀极大挤占了普通人民的生存空间,高丽社会矛盾空前激烈。
三、朝鲜王朝初期对两班的整顿
洪武二十五年(1392年),李成桂推翻高丽,建立李氏朝鲜,朝鲜吸取高丽灭亡的教训,对两班群体进行了“裁员”。
高丽末期两班膨胀主要起源于大量乡吏挤进朝堂,为此朝鲜王朝极大地限制了乡吏的权力,不仅限制其科举应试资格,还强制还原了两班官僚中的乡吏,限制两班权力,设立乡吏监督部门,明确区分了两班和乡吏之间的身份等级,还对胥吏、技术官和庶孽也进行了广泛的降格,分化了高丽王朝时期的两班阶层,确立了以两班地主为中心的四民身份等级结构。
四民即两班、中人、良人、贱人。两班是上层统治阶级,中人则多是降格的吏人和技术官,身份次于两班而高于良人,构成了下层官僚阶级,良人大多从事农业和工商业,教育水平低下,有纳税和服兵役的义务,而贱人则处于最受压迫的社会底层。
朝鲜的身分制度极为森严,只有两班出身的官吏才能升至正一品,中人最高只能升到正三品,其中士官、乡吏出身者限品于正五品,胥吏以下限品于正七品,而贱人原则上不能任官。
这种四民身分制度的确立,使得朝鲜各层级之间的差别更为明显,也使得两班上层统治阶级的身份比之高丽时期又多了一层权威。
朝鲜两班不仅限于文武官员,还涵盖了有资格成为官员的群体。李崇焕所著《里志》中写:“凡仕于朝者,与不仕而在下者,苟其人从事于士,则通谓之士大夫……品官与士大夫,同谓之两班。”道德高尚的贤人学者也有成为两班的资格,“苟文学博业者,身无玷缺,虽十世无官,而郡望至高,可以传于百世”。此外,两班的子孙,贤人学者的子孙,也被纳入到两班的范畴,“所谓尊尊者,入仕为君子者……然君子之子孙,世守其道,续文秉礼,虽不入仕,犹为贵族”。
高丽两班与朝鲜两班的关系,是发展与延续的关系,二者同样享受着统治阶级的特权和便利,同时通过垄断教育打压下层群体的上升通道,通过联姻等手段加强自己与其他两班之间的联系,不断稳定自身地位,并逐渐成为世代传承的门阀贵族。但高丽王朝和朝鲜王朝的两班阶级,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。高丽两班是朝堂官职的外延,是在朝官员及其家族的统合;而朝鲜王朝区分了官员和职位,使得两班和官职之间的联系减少,同时也将道德高尚的贤人学者等列入了两班群体,两班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阶级。
四、两班的没落
朝鲜王朝中期以来,两班与庶民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,一些两班在激烈的社会动荡和党争中没落,部分富商则变成庶民地主,挤进了两班的阶层,两班数量的膨胀导致了其权威的下降。
1588年,日本侵入朝鲜,朝鲜虽然在明朝的援助下打退了日本侵略者,取得了战争的胜利,但战争时期因官军无力,官府不得不依靠义军作战,对义军作战的嘉奖导致为数不少的贱人脱离贱籍,一部分非两班的良民也通过参加义军而步入两班阶层。
战后政府为了恢复社会经济,允许一批愿意缴纳粮食的富农跻身两班行列,此例一开,卖官逐渐成为惯例,两班在朝鲜逐渐失去权威,两班人口数量急速增加,到了19世纪,两班的比例甚至高达60%到70%,两班制度名存实亡。
文史君说
两班制度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而变革出的官僚社会体制,建立在中央政府的集权体制之下,因此其发展与中央集权政府的兴衰基本保持一致,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,维护封建制度的两班制度也必然被时代所淘汰。
参考文献
曹中屏:《韩国古代两班制度刍议》,《韩国研究》2014年第12辑。
潘畅和、何方:《论古代朝鲜的两班及其文化特点》,《东疆学刊》2010年7月、
朴晋康:《朝鲜王朝初期对两班层的整顿及其历史意义探析》,《延边大学学报》2016年7月。
(作者:浩然文史·春风小卷)
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,未经授权禁止转载!
本文所用图片,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,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,谢谢!
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,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。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,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。古今中外,考古文博,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