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谦为明朝续命将近两百年,在英宗复辟后却被处死,在英宗看来,于谦必须死。
(资料图)
于谦主要的贡献是在土木堡之变中,当时明朝二十五万(一说五十万)精锐都折损在土木堡,就连英宗也被俘虏了。明朝内部仅剩十几万老弱病残的军队,仅凭这些是不足以抵挡也先的大军。
也先目的明确,带领蒙古大军南下,重新建立元朝。而明朝内部人心惶惶,分为两派,一部分主张迁都南京,一部分主张保卫北京。
如果明朝迁都南京,那岂不是将大明江山的北方拱手送给也先?明朝就会因此进入大分裂时期。
而明朝处在一个尴尬的局面,大部分资深武将战死前线,兵力空虚,而文官集团也没有能做主张的人。关键时刻,兵部左侍郎于谦站出来了。
《明史》:京师天下根本,一动则大事去矣,独不见宋南渡事乎。
这是于谦呵斥百官的原话,引用了南宋的例子,于谦此举深得孙太后看重,两人都不赞同迁都,在孙太后的允许下,于谦和吏部尚书王直、内阁学士陈循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。
于谦成了明朝的主心骨,一方面调集勤王军队保卫北京,另一方面铲除了王振党的一干奸臣,明朝逐渐稳定下来。1449年十月,也先派兵攻打北京,借口归还明英宗以放松明军警惕,然而于谦并不打算迎回英宗,也先的计划泡汤,在后来的战争中,瓦剌节节败退,北京保卫战取得成功。
土木堡之变,朝野震荡,若非于谦独当一面,中国历史上就是北明南明,明朝因于谦续命将近两百年,但是于谦的结局并不是很好。
1450年八月,也先自知南下无望,准备将英宗归还给明朝,频繁派出使者求和。《明史》(卷170):于时八月,上皇北狩且一年矣。也先见中国无衅,滋欲乞和,使者频至,请归上皇。
其实代宗挺害怕英宗回来的,这涉及到皇位的归属,不过于谦却说:"天位已定,宁复有他,顾理当速奉迎耳。"
英宗虽然回来了,但被代宗关在了南宫中。7年后,代宗病重,英宗自知机会来了,联合石亨、曹吉祥、徐有贞复辟,而英宗复辟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处死于谦。
于谦对于明朝来讲有大功,为什么还会惨遭处决?在英宗的角度来看,于谦的死是必然的。第一,英宗回銮之后,遭受到了代宗的百般虐待,被禁足七年,而代宗又是于谦扶持上位的,英宗内心对于谦的痛恨到了极点。
第二,杀于谦才能证明英宗继位的合法性。
《明史》:奏上,英宗尚犹豫曰:"于谦实有功。"有贞进曰:"不杀于谦,此举为无名。"帝意遂决。
为什么无名?因为明朝的皇位讲究正统性。正统性是只有太子或者皇帝遗诏指定的人继位,皇位才是合法的。
当年朱棣篡位是不正统的,但他硬是把自己整成了正统,大明律例中有这样一条:"朝无正臣,内有奸恶,则亲王训兵待命,天子密诏诸王,统领镇兵讨平之",简言之"清君侧",朱棣用这个方法名正言顺的做了皇帝。
代宗继位符合正统性吗?符合。皇位的正统性还有第二个特点:被大臣拥戴。代宗虽然是匆忙上位,但他得到了满朝文武的认可。
而英宗复辟之后如何才能取得正统性?这里面有个政治逻辑。
要确立自己的正统,就要先否定上一代的正统,于谦一手扶持代宗上位,是上代正统的代表人,如果于谦不死,那表明英宗认可上代正统,自己的正统又从何而来?所以为了皇位的正统性,于谦必须要死。
第三,于谦得罪小人。英宗复辟靠的是石亨、曹吉祥、徐有贞,这三人是炙手可热的人物,不巧的是,于谦和他们都有仇怨。当初提出南迁的人正是徐有贞,当时于谦说过"敢说南迁者立斩",这里就已经得罪了徐有贞了,后来也是他让英宗下定决心处死于谦。
而石亨虽然在北京保卫战中立下了功劳,但他只是做了于谦让他做的事而已。
《明通鉴》"亨虽大将,受成而已"
而石亨却认为自己在北京保卫战中应当是首功,身为武将却被文官压了一头,石亨心中非常憎恨。
不仅如此,于谦为人铁面无私,但这却阻挡了很多人升官发财之路,被奸臣小人仇恨。
1457年正月二十三日,于谦因谋逆罪处斩,其实当时代宗还没死,如果于谦动用自己的力量英宗未必会得逞,但明朝内部也许会陷入动荡之中,所以于谦只能牺牲自己换来国家的安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