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绿树村边合,青山郭外斜。”唐代诗人孟浩然诗中描绘的场景,正是当下赤水市长期镇的真实写照。
近日,记者走进长期镇红卫村,地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,大片土豆汲取养分,正在“膨胀”……谁能想到,不久前,这里还是大片杂草丛生的撂荒地。
赤水市长期镇红卫村马铃薯在基地里茁壮成长。(张浪摄)
(资料图片)
村民袁贵梅正在土豆示范种植基地除杂草。她告诉记者,除草就是天气热的时候效果才好。各个时节,村里的农技党员志愿服务队会上门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,比如现在,就是除草管护,等到土豆收了,又种红粱,土地不闲着,四季都有收成。
红卫村盘活撂荒地,整合资源,通过村党支部的带动,因地制宜建立“支部+合作社+种植大户+农户”模式,把资源变资产,让群众增收、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活力。
在长期镇凤仪村,百亩油菜花美不胜收。村里将闲置地翻土、整行、平土,把“闲置地”变身大块田,实现流转土地应种尽种,高效利用。
油菜花一朵朵、一簇簇在春风里怒放,蜜蜂采蜜正忙,慕名而来的游客、住在附近的村民各自信步走在花海里,驻足花丛,赏景拍照,感受春天的美好气息。
赤水市长期镇,村民因地制宜,轮作高粱。(张浪摄)
村民徐家琼感慨,“家门口赏花,安逸得很!”她坦言:每年栽种油菜、收割油菜籽时,干一天活可以得130元,还方便照顾小孩。
凤仪村党支部书记袁华春算了经济账:流转土地有收入、村民劳作有工资,群众得实惠,土地利用率高。
近年来,赤水以“多种粮、种好粮”为导向,利用闲置土地资源,充分挖掘“闲置地”“撂荒地”变“藏粮地”的潜质,因地制宜推广“油菜+高粱”“马铃薯+高粱”“水稻+高粱”等轮作模式,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宣传和劳作,扎紧“粮油袋子”,巩固粮食安全,确保“农田姓农”“良田种粮”。
━ ━ ━ ━ ━
审核:邹杰
来源:新华社
编辑:李京湄、陈开艳、张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