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相关资料图)
探索“村集体+个体企业”新模式
衡水村企合作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
“村集体盖了车间后,我就将手套加工厂从自家宅子搬到了集体车间。”近日,衡水市武强县北代乡吴沙洼村二臣手套加工厂负责人吴海舰说,县里推行“村企户连带互利发展”新模式,村集体“筑巢”、企业“入巢”,“搬到集体车间后,不仅经营管理规范了,经济效益也实现了翻番,带动了更多乡亲打工挣钱。”
近年来,武强县典型引路、试点先行,在地域相邻、产业相近的基础上筛选确定了43个传统产业聚集村作为试点,争取上级财政扶持资金1000余万元,筹措社会资金600余万元,先后建成谭封庄村乐器加工、吴沙洼村手套加工、丁庄村仪表加工等产业车间62个,吸纳务工群众2600余人。村党支部以产业兴旺为重点,协调处理相关事务,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保障。村集体按年度收取承包经营费并全部计入村集体账户,目前,该县43个试点村的集体经济年收入平均增加3万元。
乡村振兴,产业是关键。衡水市把村企合作作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,多措并举力促农村产业兴旺、农民增收。该市以党建引领助推村企合作,探索出“村集体+个体企业”新模式,针对有能力、有意愿、有需求的企业,县乡部门牵线搭桥,精准匹配企业需求和农村优势,畅通“村企合作”路径,挖掘当地资源。充分盘活农村剩余劳动力,送项目到村、送就业到户、送技术到人,积极拓宽村民收入渠道。
该市以村党支部为主导,以特色产业为依托,引导村集体灵活运用政策、资源、资金、人才等要素,因村制宜建设“微工厂”,实现村集体经济创收、企业借机发展、群众务工增收三者共赢。桃城区鼓励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开办乡村“微工厂”,促进农村群众就业,目前已开办“微工厂”240个,帮助两万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。
该市还把“千企帮千村”帮扶行动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,全面梳理村企联建情况,注重从企业、村情实际出发,找准发挥企业优势与联建村特色结合点,精心筛选与村级主导产业契合度高、共建意愿强、生产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和村结对“联姻”。引导企业通过信息、项目、市场、技术等多种途径,帮助乡村拓宽致富门路,开发特色资源,培育主导产业。借助企业的产业优势,各村将资本、技术、土地、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深度融合,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带动集体稳定增收。故城县三朗镇西牟村等5个村与正大集团签订了4000亩的优质玉米种植协议,并定为“正大优质玉米种植基地”,长期与正大集团合作,带动村集体增收60万元左右。目前,该市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及以上的村达3279个,占比65.7%。(记者陈凤来)